??我國解放前水泥產量僅幾十萬噸,混凝土技術十分落后,因沒有規范而全憑經驗。1947年,吳中偉教授提出了“混凝土科學技術”的概念,并在實踐中引進國外經驗,聯系我國的實際,寫出了《怎樣做好混凝土工程》[1]一書,書中提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簡易方法后被編入中央重工業部基建司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自此將我國的混凝土逐步納入科學化的軌道。50年來,我國水泥和混凝土工業發展迅速,水泥產量從1949年的66萬t到1997年已達5.1億t。50年代我國混凝土設計強度平均為15MPa;70年代平均強度為20MPa,預應力混凝土僅使用40~45MPa;80年代平均強度提高到25~30MPa;近年來北京地區大量使用的混凝土設計強度已達30~40MPa;C50以上高強度混凝土已在大城市建設中大量用于預制構件、高層建筑和大跨度橋梁中。減水劑的使用,不僅使高強混凝土得以實現,而且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推進了預拌混凝土的發展,減少了混凝土澆筑的缺陷。這是混凝土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
??由于對土木工程結構耐久性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10年來出現了高性能混凝土這種新型的混凝土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應用現代混凝土科學技術,可提高混凝土結構使用壽命,盡量減少造成修補或拆除的浪費和建筑垃圾;高性能混凝土可大量利用工業副產品和廢棄物,盡量減少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優異的施工性能,便于施工,可節省勞力,減少振搗用電,降低環境噪聲等,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可持續發展的出路,下一個世紀將進入高性能混凝土的時代。但從我國整體來看,目前高性能混凝土尚為“陽春白雪”,預拌混凝土也只在少數大城市中占據主導地位。高性能混凝土的健康發展,不僅是科技人員和施工人員的事,而且需要房地產開發者、設計人員、工程監理人員和政策法規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包含了混凝土制作全過程的優化,并不僅僅是配合比的選擇,它還包含對原材料的要求和施工技術。就當前我國這方面的現狀而言,還存在若干影響混凝土技術發展的問題。本文就其中一些問題提出粗淺看法,希望引起討論從而對我國混凝土進步起一些促進作用。